電腦屏幕右下角的時間為22時30分,屏幕后的鄧小林仍在忙碌著,。鄧小林,,中共黨員,學�,?蒲刑幐碧�長,,平日里需要完成科研處的日常業(yè)務工作就已十分忙碌,,但國慶、寒暑假本該放松休息的時間對他來說才是最忙的時候,,因為這是他難得抽出的用于自己做科研的時間,。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
2009年3月,,鄧小林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yè)提前碩士畢業(yè),,同年4月來到梧州學院,成為梧院教師隊伍中的一員,,一晃就是11年,。這11年他嘗試了許多角色:學生、專任教師,、教研室主任以及現(xiàn)在的科研管理崗位,,這一個個角色見證了他的成長蛻變。
2014年,,在學校的鼓勵和資助下,,鄧小林脫產(chǎn)赴華南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讀博的這段時間是鄧小林壓力最大的時候,,家庭,、工作、學習的壓力一度讓他不堪重負,,加之研究方向的改變,,研究領域實驗室之前并未涉及,所有的工作都要從零起步,,博士求學之路顯得倍加艱難,。
他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是英語讀寫水平需要急速提高。因為博士課題從事的是基礎研究,,需要緊跟國際前沿和閱讀大量英文文獻,,但英語一直是鄧小林的短板。為了解決這一短板,,他采用了原始但有效的方法——背單詞和大量閱讀,,每天堅持花2到3個小時背單詞,從英語六級,、英語專業(yè)四級,、八級單詞背到托福單詞,同時堅持閱讀英文文獻,。但這還不夠,,語法掌握不好對英文文獻中的長難句理解會存在障礙,也會影響到后續(xù)的論文寫作,他又開始學習語法,,從最基礎的語法看起,。“一開始看英文文獻的時候很不適應,要借助翻譯軟件實時翻譯生詞,,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看完后面內容,,忘記前面內容的情況。但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和堅持,,我基本可以做到無障礙地閱讀英文文獻,。”
他面臨的第二個挑戰(zhàn)是快速掌握研究領域的核心技術。鄧小林研究的是緩沖系統(tǒng)吸能結構設計及其耐撞性,,這是實驗室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所有的技術都要邊摸索邊學習,技術方面主要包括彈塑性力學的理論知識,、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沖擊試驗技術,、有限元的數(shù)值仿真技術和結構的多目標優(yōu)化技術。
“彈塑性力學的理論知識晦澀難懂,,為了快速進入課題,,首先需要對這方面的理論知識有一定的掌握。深夜從實驗室回到宿舍時早已精疲力竭,,但在洗漱后還是得打起精神繼續(xù)學習,。值得慶幸的是,同宿舍的另一位博士生第一年不住在宿舍,,自己可以心無旁騖的學習到凌晨,。”
“讀博的第一學期,感覺是自己人生的至暗時刻,,高強度學習對身體的壓力和學業(yè)上面臨的巨大心理壓力對自己的身心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當時試驗技術和有限元仿真技術相對容易掌握,結構的多目標優(yōu)化則是一大難點,,其實該技術本身難度并不大,難的是找不到相關學習資料,,別人的論文中只是簡單論述,,然后就給出了優(yōu)化結果,具體如何構建代理模型,,如何完成結構優(yōu)化卻只字不提,。”為掌握該技術,鄧小林翻閱了大量期刊文獻,,甚至反復查看軟件自帶的數(shù)百頁的英文幫助文件,,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可用的案例或線索,無數(shù)次獲得希望,又無數(shù)次以絕望告終,,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直到一天,在他加入的一個優(yōu)化學習群,,一位群友在群里的一句話突然提醒了他,,回到實驗室后他馬上用提取的數(shù)據(jù)構建代理模型并嘗試優(yōu)化,而在那一刻,,奇跡真的出現(xiàn)了,,困擾他近1年的技術難關終于被攻克。
“讀博期間,,每天早上7點左右起床,,晚上11點以后才回宿舍,在實驗室里平均每天工作長達14個小時,。記憶中,,幾乎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個到實驗室,晚上最后一個才離開,。除了吃飯和睡覺,,任何與研究無關的活動,對我來說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2019年7月,,鄧小林從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博士畢業(yè)。讀博期間,,他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Thin-Walled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振動與沖擊》等國內外SCI和EI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SCI期刊論文8篇,EI期刊論文2篇,,8篇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達26.732,。“博士畢業(yè)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會有5位專家,,其中有4位專家給我的“論文答辯表決票”中的所有指標打了“優(yōu)秀”等級。”
2019年12月,,35歲的鄧小林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梧州學院最年輕的教授。
治學嚴謹,,立德育人
2009年至2014年是鄧小林的專任教師階段,,這一時期,他的主要工作是為原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及電子信息工程系的學生上課,在此期間,,講授了《機械設計》,、《計算機輔助三維設計》、《機械制圖》,、《材料力學》,、《機械CAD/CAM技術》、《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等10多門課程,。
其中《機械制圖》是機械類專業(yè)學生最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門專業(yè)課,,與后續(xù)的《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計算機輔助三維設計》等課程緊密相關,。這門課程有一個特點:需要布置大量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們充分掌握所學知識,為了讓學生能夠學好這門課,,每節(jié)課鄧小林都會布置大量課后習題,。學生們的課后作業(yè)多,這也意味著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學生們批改作業(yè),。“作業(yè)多,,同學們的意見很大,但是不大量練習,,他們的制圖水平就難以提高,。”事實證明,,鄧小林的堅持是正確的,,他授課的班級都取得了很好的期末成績。
除了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鄧小林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實驗課下課,所有座椅都必須擺放整齊,,即便不是自己使用的座椅也要全部清潔干凈,、擺放整齊;不能將除水之外的任何食品和飲料帶進教室,;除特殊情況,,嚴禁學生上課遲到,不能晚到1秒鐘......雖然對學生們要求高,,他對自己同樣嚴格要求,自任教以來,,從未有過上課遲到,,提前下課等情況。“我從不擔心學生們在評教過程中給自己打低分,,我自問所做的一切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他們,對得起送他們來梧州學院上學的父母,,對得起學校,。”
雖然對學生要求嚴格,但這并沒有影響學生們對鄧小林的喜愛,,鄧小林上過的幾乎所有課程的學生綜合評價分都超過了90分,。2012年原電子信息工程系舉辦年度“魅力電子”人物評選活動,由學生代表現(xiàn)場投票選出一位學生最喜愛的老師,,最終鄧小林獲選,。
鄧小林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讀研時的研究方向是產(chǎn)品數(shù)字化建模,來到梧州學院后他將三維數(shù)字化建模技術應用于機械類專業(yè)教學中,,當時,,梧州學院是廣西區(qū)內少有的將該技術應用于機械教學的高校。其主講的《計算機輔助三維設計/ProENGINEER》也在2016年獲批為自治區(qū)級精品視頻公開課,,這也是梧州學院首次獲批立項的3門自治區(qū)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之一,。
2010年鄧小林與韋衡冰教授組建產(chǎn)品數(shù)字化建模團隊,招收機械類專業(yè)本科生為華南船舶機械有限公司開展三維建模工作,,在和華南船舶機械有限公司合作的三年間,,產(chǎn)品數(shù)字化建模團隊累計完成5000多張圖紙。產(chǎn)品數(shù)字化建模團隊的建立也為學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數(shù)字化建模學生,,這批學生在擁有高水平建模能力的同時也為學校在廣西乃至全國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中摘得多項榮譽,。2016年,鄧小林擔任梧州學院第七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負責人,,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中,,學校一等獎獲獎率、全國賽作品出線率,、全國賽一等獎獲獎數(shù),、全國賽總獲獎數(shù)等指標在全區(qū)26所參賽高校中排名第一,創(chuàng)下了學校參加該項賽事以來的歷史最好成績,。
“鄧老師的數(shù)字化建模項目讓我學會了Pro/ENGINEER建模與工程圖在企業(yè)中的應用,,在學校習得的機械設計、機械制圖和機械原理等理論知識也在建模制圖的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而在機械學科競賽過程中,,我們缺乏機械設計制作經(jīng)驗,老師會悉心指導,,答辯預演不流暢,,老師也會及時給與指正和鼓勵”,,在廣東省智能制造研究所工作,原2008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的甘林說道,。
2013年至2015年,,鄧小林擔任機械教研室主任,期間主持建設了2個機械專業(yè)實驗室,,主持起草了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自評報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優(yōu)勢特色專業(yè)申報書、機械專業(yè)應用型人才轉型發(fā)展改革項目申報書等一系列文件和申報書,,這些教學和教改工作都為他的進一步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17年,鄧小林主持的教改項目《機械專業(yè)數(shù)字化設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在經(jīng)過激烈競爭后,,榮獲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qū)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這也是學校首次榮獲自治區(qū)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的3個項目之一,。
滴水穿石,,厚積薄發(fā)
2020年,鄧小林申報的《拉脹泡沫填充吸能結構設計及耐撞性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此前,,他已經(jīng)主持并獲批了廣西科技廳立項的3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9年9月,,在廣西人民政府實施的“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育計劃”的支持下,,鄧小林前往湖南大學汽車車身先進設計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為期1年的訪學。訪學期間,,鄧小林白天遠程處理學�,?蒲刑幍墓ぷ鳎砩蟿t邊查資料邊修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申報書,。
鄧小林的項目申報書經(jīng)過了反反復復的修改,,每一張圖片、每一篇文獻的引用,、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個技術細節(jié),都經(jīng)過了仔細斟酌,,反復思考,。一些技術細節(jié)和技術方案則需要查閱大量英文文獻,反復求證,,以確保萬無一失,。申報書前后歷經(jīng)百余次的修改,最終順利完成,。
“拿下國基,,只是一個開始,,整個項目需要發(fā)表8篇SCI論文,還有較大的難度和挑戰(zhàn),。今年在廣西大學招到了一名碩士研究生,計劃明年能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再招一名研究生,,希望在研究生們的幫助下把這個項目真正的做好,,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基金委的資助,對得起學校,。”
鄧小林對科研的執(zhí)著熱愛,,對教學的嚴謹認真和他遇到的“貴人”們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學習成長過程中他的碩導,、博導以及學校老一輩的教授們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2009年,鄧小林初至梧州學院時學校的吳潔明教授就通過言傳身教給他上了一課,。吳潔明教授當時計劃申報西江黃金水道現(xiàn)代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廣西科技開發(fā)項目,,但距離申報截止日期僅有一周左右的時間。通常情況下,,用一周時間撰寫這種級別的項目申報書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但她決定一試。她緊急召集鄧小林等人前來商議研討,,會后,,項目小組馬上開始分配任務,書寫項目申報書,,當晚就忙到了凌晨4點,。“吳教授年紀比較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當時我們一直通過QQ溝通交流意見,忙到凌晨4點的時候我已經(jīng)累的眼睛都快睜不開了,,但吳教授仍然在QQ中持續(xù)地給出反饋意見,,指出哪個地方需要怎么樣修改,而第二天一早她還要去和項目申報的合作單位溝通協(xié)調,。”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了近一周,,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反復不斷地修改申報書,,一周的時間,,完成了一份30多頁,近2萬字的項目申報書,,而最后,,該項目也順利獲批,。在參與項目申報書的撰書過程中吳潔明教授的專注和嚴謹給鄧小林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對他的科教之路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前鄧小林已發(fā)表論文51篇(SCI,,EI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0篇),論文總他引次數(shù)超過310余次,。其中,,SCI論文10篇,SCI論文總他引次數(shù)84次,,影響因子總和達29.354,。
現(xiàn)在常有教師向鄧小林請教科研論文的撰寫與發(fā)表問題,鄧小林則認為論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只有找到創(chuàng)新點,并通過理論,、試驗或仿真驗證了該創(chuàng)新點確實比現(xiàn)有的成果更好時,,再對這個創(chuàng)新點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最后將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發(fā)表,,而不是為了發(fā)表論文而發(fā)表論文”,。
為提升學校科研水平,,促進青年教師成長,,鄧小林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年輕教師們應該從內心深處培養(yǎng)對科研的熱愛,保持對目標的高度關注,,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才能脫穎而出,少一點功利與急躁,,真正的沉下心去做研究,。”同時他也鼓勵有條件深造的教師去深造,通過讀博等方式系統(tǒng)地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
“The world is big enough to make anyone feel inferior.”這是鄧小林的微信簽名,,這個世界大到足以讓任何人自愧不如,這既是鄧小林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自己的告誡,,世界很大,優(yōu)秀的人很多,,鄧小林仍將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下去,。
[文:大學生通訊社 吳斌興 劉永琴]
鄧小林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畢業(yè)照
|